说“节油器集体消亡”这句话的是一位记者,他是看到节油器纷纷下架,而阐述了个人的观点。实际上,节油器根本没有“集体消亡”。下架的也仅仅是一部分,而且只是汽配经销商里局部下架。那些优秀的,确有实效的节油产品仍在畅销中。
那么,为什么出现下架现象呢?仔细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专家的冷对与市场的反调。汽车节油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人们对它并不陌生。许多人对它一直不看好,可能与早期媒体揭露的“水变油”,“水代油”那些骗局有关。而汽车电控系统的出现,又将汽车的燃烧提高一个几何级水平。业内专家认为:仅有3%-5%的空间,而这个狭小空间又是非常难以逾越的。专家的冷对与市场的反调,导致节油产品一开始就是如履薄冰。锋芒初露即入深渊,是很正常的事。
二、经营对象不对。节油产品不同于汽车配件,汽车配件的作用是恢复汽车使用性能。配件坏了就得换,不换车就走不了。而节油产品则不同,它的作用是让用户降低使用成本,汽车是有它也行无它也可。况且,降低成本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变数。汽车配件经销商拿它当配件卖,说不清,道不明,更测不准。用户当然不买它的帐了。
三、夸大宣传,自食其果。虽然是专家冷对,用户不看好。然而,生产商却对产品的使用效果无限夸大,有的吹嘘节油15%以上,有的号称能节油30%。把用户的胃口吊得极高,安在车上一试,露出了真相。没那么神的作用,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用户说你是假冒,你都得受着。无限夸大,害已害人,最终害得最深的,还是自己。
四、服务水准跟不上。对于一种有也可无也行,颇有争议的产品,你想玩转它,你的服务水准必须高人一筹。用户买你的产品,得让他得到实惠,让他真正节了油,省了钱。
有人说,经营节油产品必须讲究点艺术性。其实,笔者认为有没有艺术性倒没有必要,但必须得有这方面的专长,有一定的修养。我们对每一位用户,先做问题解答,然后做与耗油相关方面的车检。确认车辆无故障或故障排除后,再根据汽车的实际情况推荐节油产品。安装使用后,还要告之注意事项:比如增力与省油的关系,科学测算油耗等。为此,我们销售节油产品不但为用户节了油,省了钱,还让车增了劲,减少了维护费用。用户不但满意,还成了我们的朋友。而退货率不足1%。
“集体消亡”给人们一个启示:这种边缘科学的边缘技术产品,应采取“边缘”的营销方式。那种卖“大白菜”式的粗线条的营销方式,在这种“边缘技术产品”面前必然碰的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