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熏陶,如今的消费者深谙性价比之道,已经不那么好哄了。然而,通过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间接诱导,许多厂家商家仍然热衷于培养他们忠实的“粉丝”:盲目者如“星光族”、“月光族”,纵情消费;超前者“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无歧视”者,则是只管产品是否合意,不管厂家是“黑”是“绿”。
有人认为,生产产品是企业的事,购买产品是消费者的事,两厢情愿,有必要大惊小怪吗?从纯经济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但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事情并不简单。经济上的我求你供,买卖自由,貌似公平,却可能对人类所处的环境造成不公平。
例如,我们多买一双皮鞋,可能就要多养一头牛,草原上就可能多出现一片“斑秃”;让污染企业多生产一双皮鞋,废气污水会导致多种病症,增加患者和国家的医疗负担;生产制造皮鞋的机械设备,又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每一环节都会影响到资源和环境。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资源产品进口大幅增加,说明我国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环保形势,不断将我国的环境容量推向极限。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消费模式,已经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绿色消费形势也不容乐观。一些外资企业,在本土时“谨小慎微”,压根儿不敢触及环保红线,到了中国却“大大咧咧”地降低了环保要求。一些国内企业正好相反,在国内不拿环保当回事,到了国外不得不遵章守纪,变得“绿意盎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可以在消费环节对违反环保要求的企业产品实施淘汰。而我国尚未形成这种“绿色选择”、“非绿淘汰”的环境,消费者环保意识不高,消费环境对“非绿”产品过于宽容。
如果污染企业大肆破坏环境,却不妨碍其产品在市场热销,势必向企业传递扭曲的市场信号,鼓励它们降低环境标准,通过减少环保投入来赢得市场竞争。因此,从公众参与环保的角度讲,消费者完全可以发挥一大作用,那就是不选择污染企业的产品,帮助环保表现好的企业赢得市场。消费者的“绿色选择权”用好用足了,相当于在市场终端设置了一道关卡,对维护国家的资源环境安全大有裨益。
当然,每个消费者如何选择,权利在于个人,不受任何强制,我们期望的是,能有更多的消费者从“环境连着你我他”的认识出发,掏腰包时把绿色标志产品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