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能被作为一件大事情提上全社会的议事日程时,很多人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物本身该如何节能,而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情况,则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一位长年从事施工现场管理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施工主体节能意识不到位、施工现场对节能行为缺乏必要的利益引导和强制性规定等是造成工地不节能的主要原因。
点滴细节创造神话
关于工地节能,这位业内人士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浙江乐清一位从事建筑业的私企老板曾说过,建筑施工现场内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垃圾,所谓的建筑垃圾应该仅仅是在装修阶段的一些包装材料而已。工地真正做到节能时,一个工地只会产生一车建筑垃圾。这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天方夜谭般的神话故事,然而这家企业却将业内人士认为不可能的神话变成了事实。在其承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工程里,整个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从基础施工到结构完成再到装修结束,整个工程中确实只产生了不到一车的建筑垃圾。
而对于如何做到了只产生不到一车的建筑垃圾,这位业内人士在亲身体验中找到了答案。在一次市建委组织的对该工程的检查中,企业老板在两个地方发现了一根焊条和两个钉子,于是立即找来工程负责人,要求立即查找相关责任人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罚。
意识不到位节能是空谈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这位业内人士说,如果所有的建筑企业都能像这家私企一样,充分意识到工地节能的重要性,把工地的事情当做自己家的事情来打理,才能真正走出工地节能的第一步。
北京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说,建筑工地的节能是一件大事情,但是由于目前很多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工地的节能问题,或者对工地节能的认识不到位,而导致工地节能在当前开展得并不够理想。很多工地之所以在更换了节能灯、节水龙头后仍然有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与现场人员没有足够的节能意识,还未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程序与工艺一个不能忘
建筑工地节能是一个系统的、延续性的过程,应该是从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地制订施工组织设计则可以使各类机械和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的窝工、机械空转已经成为让大多数施工企业头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而得到解决。例如实行一定程度的立体交叉作业、制定更加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大力开发和使用环保型工程机械、重视建设副产物(建设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努力提高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率等。
施工工艺的改变也能使建筑工地节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前,钢筋的连接是采用搭接的形式,这种工艺使得钢筋的浪费较大,经过不断摸索,现在出现了钢筋螺纹连接的新工艺,大大减少了建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