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让自行车重归我们的生活

本文标题:让自行车重归我们的生活

    在中国,自行车数量和骑自行车人数居世界首位,因而被世人公认为头号自行车大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行车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真是令人陡生感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骑自行车。有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有30.3%的人骑车上班,比2000年下降了8.2%。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分量和位置?

    曾几何时,自行车被作为了身份的某种象征,人们梦寐以求一辆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自行车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罩在自行车身上的那种荣耀与高贵的身份悄然匿迹,而自行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凸现。 

    然而,当自行车身上的那种象征意味消失后,社会迅速赋予这种象征意味以新的替代物,轿车成为人们追逐的新目标。从经济运行到公共管理,再到社会心理认同,汽车都被寄予了太多的东西,相形之下自行车似乎只能相形见绌。 

    比如,汽车被作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它拉动的GDP增长让人们怦然心动。比如,高等级的柏油马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交通管理越来越多的给予汽车方便。比如,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速度、便捷与品位,被广为宣扬被迅速被接纳,进而汽车便被社会戴上了当初自行车头上的光环,尽显其主人的“尊荣华贵”之气质与品位云云。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汽车与自行车在这些方面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自行车对经济的影响力明显弱化了。而从自行车道被挤占,到自行车道越来越窄,从停车地方少到配套服务少,再到自行车确实在路远及雨雪天存在不方便等等,无异于一道道强烈的冲击波,冲击着人们原本已很脆弱的心理。 

    因而,一方面我们仍是自行车大国,人们的生活还大量依赖自行车,一方面人们却并未给予自行车应有的尊重,不仅开汽车的轻贱骑自行车的,就连骑自行车的也轻贱自己,对自行车本身更如是。 

    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却总有依稀相似之处。在汽车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又重新看到了自行车的价值。但这次,价值的判断标准不是二者身上都曾有的身份象征意味,而是文明与环保理念的操守。 

    汽车产生的大量废气,带来的频繁拥堵,停车位的日趋紧张,既给车主们带来新的不便,大大提高社会成本,又对环境污染带来相当大的影响。这使人们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到了自行车的价值所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特别是一些中产高产阶层人士骑起了自行车。骑自行车,是在实践着文明和环保的理念,骑自行车的人,也是讲文明和有修养的一种体现。 

    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这种理念层面的实践,还有实际管理导向的鼎立支持。许多城市开始寻求为骑自行车的人提供各种方便和服务,比如拓宽自行车道,建大容量停车设施,一些道路只对自行车开放,出台各种措施鼓励人们骑自行车,等等。这种交通工具的回归,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来说,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可以说,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人们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但这个起点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处在发展的更高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各取所长,力求达到最优。比如,距离近的尽可能骑自行车,开车的人每月少开一天车或多骑几天自行车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与环保,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在当下中国,尽管自行车的生存空间不容乐观,但人们深信,自行车在生活中将会获得它应有的位置,社会也将给予它应有的生存空间。而这,当然是等不来的,只能靠管理者的清醒与自觉实践,靠社会公众的自觉坚持。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