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宣布把2008年斯德哥尔摩水奖授予艾伦,因为他的“虚拟水”概念对全球贸易政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改进水政策和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了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也实际上承认了虚拟水理论的实际应用可以节水和节粮。
节约粮食不仅能让我们有效地应对粮食危机,而且能节水和保护环境。为什么节粮能节水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托尼·艾伦提出了一个“虚拟水”的概念,用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要消耗水,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
通过计算,人类在生产粮食时所耗费的水最为惊人。例如,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000吨的水资源,而一杯咖啡在种植、生产、包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140升水,这相当于一个英国人平均每天的饮用和家庭生活用水量,甚至一个汉堡包也需要消耗约2400升水。当然,非粮食产品的生产也要耗费水,如生产一个两克的32兆芯片也要消耗32升水。而按“虚拟水”概念计算,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天大约要消耗6800升水,是一名中国人消耗量的三倍以上。
当然,虚拟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
但是,虚拟水并非只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可以贯彻和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可行做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量入为出,不浪费粮食,每人一年节约1000克稻米,只要1000人,就可以节约一吨稻米,也就等于每年节约了2000吨水资源。
如果把这种节约推广到全国13亿人身上,一年就可节约130万吨大米,相当于节约了26亿吨水。所以,节约粮食也就是节约水资源,这对于我们的生存事关重大。
当然,如果把虚拟水的理论应用到粮食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则节约的意义更大。这就是,当水资源缺乏时,买粮食比生产粮食更为划算和节约。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就会不仅获得水,也能获得粮食,也就更能保证稳定和安全。因为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粮食和其他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所以,这也是今天一些缺水国家宁愿买粮而不愿产粮的一种粮食战略,也是一种节约战略。
而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在不同地区实行了这种节水节粮的战略。例如,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就符合虚拟水的概念,也即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局面又出现了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反而形成了“北粮南运”的局面。这对于缺水的北方是否有利,值得认真思考。
节粮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大的保障,能细水长流,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大量地节约了水,为保护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