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12日电(汪敏、仇逸)汶川地震至今已经整整1个月了。遭受地震灾害的部分伤员将会进入创伤后应激障碍期。上海临床心理科专家提醒:心理干预的重点,应从解决应激逆境状态转变到强调问题、鼓励伤员面向未来上,最终帮助伤员适应现状、回归健康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随着刺激源的远去和时间的流逝,人的心理会逐渐平和下来。在经历严重的创伤体验以后的几小时、几天,至多1个月,一般会产生情感迟钝、抑郁,或者情绪兴奋、恐惧等精神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会接受事实,直面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少数人会在6个月以后演变成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在数十年后出现临床症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说,地震1个月后,有的伤员将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心理干预重点将是鼓励伤员和家属直面现实,接受现实,考虑符合自己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专家提醒,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在心理干预中,要注意根据不同伤员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家族遗传史,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