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灾害过后我们怎样重建家园?有关专家谈灾后规划建设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题:灾害过后我们怎样重建家园? --有关专家谈灾后规划建设

    记者 孙玉波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家园。灾后重建中如何做好城乡规划以及防灾减灾工作?在山地的条件下,城乡居民点规划建设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灾后迅速组织召开“山地城乡规划与防灾减灾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尽快恢复生活 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之后,大量的灾民如何安置,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河北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幼坡提出,建设安置灾民的简易住房,要充分考虑厕所问题、洗浴问题以及水电、交通、防火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王富葆提出,作为临时安置一定要安置在安全地带,一个要防止滑坡、泥石流的暴发,第二要防止围堰湖溃决。

    业内专家提到,安置区的主要建筑是临时住宅,不能完全集中,以免带来交通和管理困难。住宅应成组布置,组团间安排隔离空间,便于交通、消防和防疫管理。组团的大小因地制宜,长边不宜超过消防最小间距要求。必须设置消防设施,至少是机动消防措施,要特别防止安置区发生火灾。

    重建重视选址 安全因素第一

    岷江流域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震后重建,规划选址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防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苏经宇谈到,重建问题,不管异地重建还是原地重建实际上都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个尽量选择地震危害性小的地方;第二选择场地反应小的地方,为什么地震引发的滑坡特别大呢,就是在地震作用下,高山也相当于建筑,地震有放大作用,这也属于场地反应问题,场地反应小的地方应该是我们选择的地方;第三考虑什么样的房屋结构类型适合于这个场地。

    重庆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副主任杨培峰建议,无论临时居民点的建设,还是以后城市或者村庄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一点,自然灾害要素一票否决,有地质隐患的,有地质次生灾害影响的,这种地方千万不能建,必须通过规划的强制性手段杜绝这种事情。

    因地制宜进行 考虑不同需求

    业内专家认为,震后重建应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区的需求。对于城镇地区,适当区分受灾程度,震毁地区视地质条件采用异地重建、移民迁建的方式;对于震损地区,可原地重建,重点是对现存建筑的安全性做出评估,控制发展;对于一般地区,重点做好提高设防和抗震加固。

    在建筑结构形式上,农村住房宜提倡采用当地传统的木结构,利用城市废弃木料重新翻盖,城市有条件的宜采用钢结构或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另外,对建筑废墟的利用处理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光中提到,应该尽可能将建筑废墟材料利用起来,一个是减少垃圾的数量,第二减少运输,应可以考虑利用废墟里的材料支援农村房子的建设。

    苏幼坡提到,选择废墟处置地点,要考虑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另外,地震带来的不光是灾害,也有可能给社会留下很多财富,一个城市遭受这么大的灾难,总能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对地震遗址的保护问题。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