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性质】
???砷元素有灰、黄和黑色三种同素异形体,质脆而硬,具有金属性。原子量74.92,密度5.73g/cm3?(14℃),熔点817℃,沸点615℃,可升华,不溶于水。砷酸钙及亚砷酸钙仅微溶于水,但砷酸钠及亚砷酸钠则易溶于水。砷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成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又名亚砷酐,俗称砒霜、砒石、信石、白砒,为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易升华(139℃
【接触岗位】
工业生产中,砷化物的用途非常广泛,开采、冶炼和焙烧雄黄矿石或其他夹杂砷化物的金属矿石时,可接触到所生成的三氧化二砷;生产和使用含有三氧化二砷的外用中药、杀鼠药、杀虫剂、消毒防腐剂、玻璃工业的脱色剂,生产一些砷化物特别是三氧化二砷的岗位,如生产某些含砷染料、半导体原材料等,如防护不周,或者意外污染食品、饮水时,常有发生急、慢性砷中毒的可能;此外砷化合物常用语医药,如抗癌药、皮肤用药等。
【毒理学简介】
??? 三价砷化物及五价砷化物皆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职业中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砷化物经皮肤吸收较慢。进入体内的砷,95%~97%即迅速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珠蛋白结合,于24小时内分布至肝、肾、肺、胃肠道及脾脏中。五价砷与骨组织结合,可在骨中储存数年之久,但其大部分皆在体内被还原为三价砷。有机砷在体内也转变为三价砷。三价砷甚易与巯基结合,可长期蓄积于富含巯基的毛发及指甲角蛋白中。一次摄入砷化物,于10天内即可排除90%。砷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中四种代谢物为砷酸盐、亚砷酸盐,以及三价砷在肝脏内经甲基化解毒后生成的甲基砷酸和二甲基砷酸,其中二甲基砷酸占排出代谢物的75%,尚有小量进入胆汁由粪中排出。经口中毒者,粪中排砷较多。砷还可通过胎盘损及胎儿。
【临床表现】
慢性砷中毒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多样性的皮肤损害,常同时存在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尤状增生三种改变。色素沉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呈雨点或广泛的花斑状,尤以身体非暴露部位如躯干、臀部、大腿上部多见。皮肤角化过度以手掌及足底为主,除足底胼胝对称性角化增厚外,典型的表现是在手掌的尺侧外缘、手指的根部分布许多小的、角样或谷粒状角化隆起,俗称“砒玎”或“砷疔”。可有脑衰弱综合症的全身症状;半数患者有胃肠功能障碍及肝肿大的体征。也可出现肢端麻木等症状。
【诊断】
根据较长期间密切观察接触砷化物的业史,出现皮炎、皮肤过度角化、皮肤色素沉着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发砷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类似疾病;方可诊断。我国将职业性慢性砷中毒分为2级:
慢性轻度中毒:除观察对象(具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发砷超过当地正常参考值)的表现外,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皮肤角化过度,尤在掌跖部位出现疣状过度角化;
2)躯干部位及四肢出现弥漫的黑色或棕褐色的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斑;
3)轻度肝脏损伤;
4)轻度周围神经病。
慢性重度中毒:在慢性轻度中毒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1)肝硬化;
2)周围神经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或肢体瘫痪;
3)皮肤癌。
【处理】
砷中毒患者应脱离砷的接触,口服二巯基丁二酸或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驱砷治疗,同时辅以补硒、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
凡诊断为慢性砷中毒者,不得继续从事以前砷工作;重度中毒者应避免化学物质接触。
【预防】
第一、控制砷化物粉尘的飞扬,对产尘设备要密封,回收、安装通风装置,防止气体逸散。
第二、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毒口罩、防护服、工作鞋等。禁止在工作场所饮食,工作后要仔细清洗。
第三、水、废弃必须经过处理方可排放。
第四、砷作业的工人要定期体检,有呼吸道疾病、肝肾、血液疾病及皮肤疾病者应调离砷作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