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蒙牛伊利圣元三奶业巨头纠缠不清 惊曝乳业乱象内幕

8月5日,“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健康时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武汉三名女婴家长称自己的孩子食用圣元奶粉,圣元奶粉被指责造成婴儿性早熟的祸根。

 8月8日,针对有关报道,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圣元公司”)方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起诉“最先刊播此事的两家媒体”。

  8月15日,卫生部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称湖北3婴幼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奶粉中的内源性的性激素,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圣元奶粉一蹶不振

  卫生部已经发布调查结果,宣称幼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同时表示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卫生部的结果虽然给圣元奶粉打了支强身针,然而并不能使其在市场上重振雄风。在39健康网的调查中,有60%的网民表示相信圣元奶粉会导致婴儿性早熟。有76%的网友表示不会再购买圣元奶粉给孩子或者亲友。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事件中受到了重创。

  卫生局的质检结果公布后,圣元在超市大打促销战,然而销售量大不如前。据该卖场导购人员介绍,“圣元”全线产品都已降价近20%,而且购买满额还有儿童滑板车、伞车、自行车赠送,尽管如此销量也不如人意。

  蒙牛涉嫌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

  事隔2个月,圣元奶粉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最近爆出一个新闻:曾轰动一时的“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是有预谋、有步骤的被策划事件,而事件的幕后策划是蒙牛集团,这马上引起了媒体再度关注。

  10月19日,微博上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竟是著名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目的是打击竞争对手。同时另一奶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该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微博上遭到疯狂转载。

  蒙牛高管因涉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被批捕

  蒙牛总裁助理杨再飞、蒙牛儿童奶项目负责人安勇等及北京博斯智奇公关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数人涉案,安勇被正式批捕。同时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士勇(曾任蒙牛集团首席顾问)、副总经理兼项目部负责人肖雪梅等7人接受审讯、网络部负责人赵宁、马野、郝历平等3人被拘留。

  此外,在微博上,用户“半岛网青岛微博独家”则发表了另一种说法:“另一面消息,蒙牛如是说:杨再飞不是蒙牛总裁助理,也非蒙牛员工,只有安勇是蒙牛员工,安勇确已被抓。”

  蒙牛称“被诬蔑”已报案

  蒙牛方面报案称:“‘网络传闻圣元是蒙牛策划’事件,是伊利部署,伊利方面向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全文如网络传播的一样。该邮件已经被伊利人员传给蒙牛,蒙牛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国资委已经介入。”

  蒙牛声明: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无关

  蒙牛集团于20日下午就“蒙牛高管被捕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一事向网媒发来声明,表示蒙牛集团从未策划参与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有关的活动,公司高管都在正常工作,集团已就此事向公安报案。但该声明并未提及近期报道中伊利相关的部门内容。

  伊利被指是“蒙牛策划圣元奶粉致性早熟”的总导演

  10月17日,伊利集团发布的网贴《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该贴称“大家也许不知道,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事实上蒙牛乳业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周密策划出来的,而且这是专门针对我们(伊利)的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策划的一起蓄意破坏活动。由于我们反应快速、判断准确、措施果断最终幸免于难,而圣元则深陷性早熟门。”

  伊利方面公开表示“网传蒙牛陷害事件属实”,伊利相关高层在对此事的回应中明确表示“伊利7月份已向警方报案,警方已介入调查,已有公关公司和蒙牛的相关人员被拘留,部分在逃人员正在全国通缉中。根据警方已经查明的证据,这是蒙牛为了达到打击伊利儿童奶产品和婴幼儿奶粉产品,使蒙牛相关产品能够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目的,而对伊利进行恶意攻击的系列策划。”

  伊利痛斥蒙牛集团恶意攻击行为

  伊利给每个员工发了一份5000多字的电子邮件指责蒙牛蓄意破坏公司的商业信息,并全盘托出“蒙牛策划圣元奶粉门”的始末,该电子邮件的内容迅速通过论坛、博客等途径向外传播。

  网贴《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在各大论坛上迅速火热起来,该帖子详解了蒙牛集团诬陷伊利及圣元奶粉的具体步骤和细节,“第一步,操纵利用非主流媒体,攻击深海鱼油产品,引发社会公众对深海鱼油产品的关注,进而产生恐慌;第二步,通过网络推手,开始了以网络为主阵地的深度攻击,引出深海鱼油中的EPA导致儿童性早熟,点名攻击使用深海鱼油产品的企业,开始引出儿童性早熟问题,将矛头直指伊利、金龙鱼、圣元、安利等企业。第三步,通过网络推手集中打击伊利QQ星儿童奶,企图将伊利QQ星儿童奶也拖入“性早熟门”,从而影响伊利QQ 星正常销售,以使蒙牛儿童奶受益。”

  伊利表示,这是蒙牛集团典型的一起通过炒作虚假负面信息,进而引发消费者和公众对企业的质疑和不信任,最终实现破坏企业商业信誉、品牌形象的卑鄙行径。

  蒙牛集团的恶意攻击行为已经超越了商业竞争的底线,已经触犯了法律!事件造成了乳品消费的极大恐慌,也造成了民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危机,引发新一轮的中国乳业危机。

  乳制品行业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中国奶粉行业已经脆弱得比纸还薄,任何纰漏以及可能性都会被扩大和关注。“三聚氰胺”“性早熟”等事件,只是行业矛盾的突出表现罢了。有些不为外界所知的违规动作在行内却是公开的秘密,种种潜规则一直都存在,只是一直被外界所忽略。在乳制品行业,确实存在这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纯牛奶其实并不纯

  纯牛奶真正的纯度是99%,那1%就是添加剂。就职于某大型乳品企业工作人员表示,每个厂家都说自己的纯牛奶是真正的纯正的,其实都是骗人的,国内最大的两个乳品生产企业纯牛奶里面都加东西,当然不会加水是肯定的。由于牛奶里的脂肪时间长要上浮而蛋白质下降所以就会出现明显的产品分层问题,就象我们把奶加热上面回出现一层奶膜,那就是脂肪,所以加入一定的物质来减缓分层的现象。产品上都写着喝前摇一摇不是因为这样好喝,是因为如果出现了脂肪上浮,一摇就看不出来了。

  奶制品大多添加解抗剂

  “奶制品添加解抗剂已是行业”潜规则”,含抗生素的原奶甚至公开兜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称。正常情况下,原奶是不会有抗生素药物残留。但是当奶牛得疾病时,就会使用一些抗生素来治疗它的疾病,这期间奶牛的产奶会携带抗生素残留。目前规定患疾病的奶牛必须有7天的消药期。在这7天内产的奶,由于目前没有更好的消化渠道,这些含有抗生素的原奶依然被部分奶农拿来销售。因此就产生了含抗生素的”便宜原奶”。

  “有抗生素的奶便宜,没有的贵”,王丁棉表示,部分奶源厂家在销售原奶时明确标明是否含有抗生素。因为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乳酸菌不能生长、发酵,根本做不成酸奶,所以奶源厂家在销售原奶时间,会”善意”地向加工方进行说明。

  一支几十元的”解抗剂”可分解4-5吨牛奶中的抗生素,而1吨”有抗奶”和”无抗奶”的收购价格相差近千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曾在2006年5至8月间,对五个厂家生产的、不同种类的牛奶样品38个进行抽检,检测结果显示,63.2%的样品含有β—内酰胺酶(解抗剂)。

  奶制公司和奶农互相勾结

  牛奶被检验出含三聚氰胺成分,官方给出的一个说法是奶农在原料奶里掺假。然而在那制品行业,奶农掺假在行内是个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这种行为不是奶农单方面的问题,奶农,公司双方都有责任。奶农为了把原料奶的质量提高,通常会添加土霉素等物质,为的是减少原奶里的细菌含量。因为当原奶里的细菌含量到了一个标准,公司是不收的因为这种奶在储存上很容易变质。就职与某大型乳品企业工作人员直言:“所有的乳品企业,没有一个收到的奶没有一点掺假的,没有不收掺假奶的。”

  奶农在牛奶里掺假,公司是非常清楚的,然而事实上,公司和奶农是互相勾结,中饱私囊。从公司的原奶监管员,到公司领导跟奶站的“关系”都很好的。又一次某人给公司打电话,告诉公司不要收某奶站的产品,因为有问题,但公司原奶经理在不合适消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大手一挥,说“收了!”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有时候不是不能不收奶,是不得不收。开奶站的人都是身家过百万兼有背景的人,这种势力不是一个公司能抵抗得了的。曾有几个奶农,把一个原奶监管员重公司一楼打到3楼最后打到总经理办公室,就是以为这个人是个新人不懂收奶的“规矩”。这样的势力能惹的起么?不收怎么办?

  由于奶源的竞争几乎每个奶站都压奶农的钱。有的是2,3个月,有的是一年半载。你不给我交奶我就不给你节钱,奶农不够资金周转,只能以掺假的手段提高收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