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进补的时节,那么,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那三九天如何进补才是最科学的呢?
食补:饮食有节“分体辨食”
是药三分毒能用食疗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用药物解决。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季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一般讲,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
冬天进补主要是养肾,使身体好从而少得病。在进补之前,应该进食一些消食开胃之品,以利于胃肠对补品的消化吸收,避免补品滋腻碍胃。比如早上可以多喝点粥,‘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早上喝一碗热粥,还可以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最为适宜。
药补:阴阳有别因人而异
在冬季选择适当的食物、药物和外治法进行调理,的确可以平衡阴阳气血,增强人体正气和抵御外来邪气的能力,达到促进健康、防病祛病的目的。尤其适用于亚健康状态、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人群。
但三九进补的‘补’并不是单纯地进补,所谓的‘补’是对机体的调理,其根本离不开中医的根本理论‘辨证论治’,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理,需要补的体质就补,需要泄的体质就泄,中医的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应用恰当,才是对机体的‘补’。
专家提醒:药补一定要遵医嘱,每个人体质不同,要事先了解到自己的体质状况属于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中的哪一方面,然后和专家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调补方案。如果药不对症,不但起不到调补作用,还会因为药物温热太过、滋腻碍胃,引起疮疖、口鼻干燥、甚至出血、便秘、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中药应用不当一样会产生后患,盲目的补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