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凉爽,很多老人喜欢在小区里溜达溜达,看看花弄弄草,跟邻里拉拉家常。他们认为,这就是散步。医护人员表示,这种放松方式的确有利于精神愉悦,但却起不到运动的效果。专家表示,散步虽看似普通,但却有不少讲究,特别是在秋冬时节。
一、散步应科学得法
安闲自如,行立结合散步时应全身放松,步幅均匀,呼吸自然。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指出:“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也,且行且立,且立且行。”这一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因为人进入老年,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逐渐衰退,不能进行持久和剧烈的运动。
精神放松,言笑适度古人认为行走“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尽量使精神放松,才能起到调剂精神、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散步中切忌言笑过度,以防分散精神,耗损精气。
掌握时机,饭后稍息散步健身最好在早晨,选择空气新鲜处进行,也可在餐后、临睡前进行,但此时不宜快速散步。现代医学认为,饭后即行,四肢血流增多,胃肠血流减少,影响消化功能;进食后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冠心病、心绞痛者此时运动,易形成血栓,诱发心肌梗塞;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患者,饭后散步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头晕、乏力、昏厥等;胃下垂者饭后散步,易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因此患有上述疾患者,饭后应休息一会儿再散步。一般认为,饭后45分钟,以4800米/小时的速度散步20分钟为宜。这时,热量消耗最快,最利于减肥。若过两个小时后再散步20分钟,减肥效果更佳。
二、选择恰当的散步方法
普通散步 适用于一般保健。以慢速(60-70步/分钟)和中速 (80-90步/ 分钟)散步,每次30-60分钟。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可减为每次20-30分钟。
快速散步以90-120步/分钟散步,每次30-60分钟。适合于普通中年人,身体健康者和慢性关节炎、胃肠病、高血压病恢复期患者。
摆臂散步以60-90步/分钟速度散步,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可以增进肩部、胸廓的活动。适合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肩周炎、上下肢关节炎患者。
摩腹散步以30-60步/分钟速度散步,两手旋转按摩腹部,每趟一步按摩一周,正转反转交替进行,每次时间为3-5分钟。这是中医传统的养生法。《千金要方》曰:“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数百遍……则益人无百病。”从现代观点看,轻松的散步及柔和的腹部按摩,能促进胃液分泌,加强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治疗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慢性病。
反臂背向散散步走时将两手臂放在腰命门穴,缓步背向行走50步,然后再向前走100步。一倒一前反复走5-10次。适合年老患轻微痴呆症、神经疾病者。
定量散步根据需要的运动强度,规定一定距离、行进速度、坡度、中间休息次数和时间。运动强度以心率为尺度,30岁者以130次/分钟为标准;40岁者为120次/分钟;60岁以上者为110次/分钟。每次散步30-60分钟。对减少腹部脂肪、降低血压、增进身体的轻快感有较好的效果。另外,尚有逍遥步、倒行步等散步方法,可依据个人自身情况选用。
三、散步带来的益处
1.强壮心脏散步可增加心脏脉搏输出量。据测定,以5000米/小时(84米/分钟)的速度散步,脉搏可增至100次/分钟,若6000米/小时(100米/分钟),则脉搏可增至110次/分钟。
2.镇静神经散步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法。它可以缓和神经的紧张。有人测定,当烦躁和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溜达15分钟,即可缓解紧张的情绪。
3.调整代谢散步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老年人以3000米/小时的速度散步1.5-2个小时,代谢率能提高48%。糖尿病患者经一天徒步旅行后,血糖可降到60毫升/分升。
4.提高脑力在户外新鲜空气里踱步,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活跃,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有人研究发现,凡每周散步3次(每次1个小时),并坚持4个月者,与不爱走动者相比,前者的反应敏捷,视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
5.促进健美散步能提高肌肉纤维弹性,强化肢体的主要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步伐和呼吸自然配合时,身体各部位都在自由舒展的情况下活动,从而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匀称发展。散步中被锻炼的大腿、小腿及足踝等部位的肌肉,可以构成人体极佳的线条。散步还可减少腹部脂肪积聚,维护你的体形美。
专家提醒,不管选用何法,运动量、运动强度应依体质、体力、体能等因素合理安排,勿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睡眠好,食欲佳,身体无不适,说明散步运动量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