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由于饮食和气候的原因,人体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较大,寄生虫进入人体经过几个月的“寄生”,到了秋天,一些寄生虫已在体内长成“成虫”,并开始“为非作歹”。所以,此时人们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驱虫措施,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那么要如何进行预防和进行治疗呢?
因生活习性和流行因素不一,不同寄生虫的防治方法也不一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发动社会和个人,通过综合手段进行预防。
1.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2.消灭传染源: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宿主。还应进行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3.保护易感者:在某些寄生虫的流行地区从事耕作或旅行,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服用某些预防药物。
4.加强宠物的卫生管理:养宠物一定要注意卫生,定期对其进行清洗、消毒和驱虫,宠物排泄物要及时处理,而且,不要与宠物过分亲近。
5.注意个人生活卫生:勤洗澡、换衣,勤理发、剪指甲,洗手要认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生吃瓜果蔬菜时,清洗一定要彻底,不吃未煮熟的河鲜、海鲜及肉类。
若果发现已经感染寄生虫,要怎样使用驱虫药才能既驱走虫子,又不会因为药物副作用损害孩子的健康呢?注意以下4点常被忽视的问题就可做到:
1、驱虫药宜空腹服用驱虫药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或于服药前一日给导泻剂,以清除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使驱虫药能与虫体充分接触。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高,可以提高杀虫效果。此外,服用驱虫药后,应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苹果等,以利于虫体排出。左旋咪唑类杀虫药服用时可用糖水送下,不仅可以改善口感,也可以增加疗效。
2、驱虫药不宜常服有的家长看自己的孩子身体瘦弱,吃东西不香,就给孩子吃驱虫药。一旦真打出几条虫子,便视为法宝,隔三差五就给孩子吃两片,打打虫子。殊不知驱虫药也和其他药物一样,常服或服用过量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多驱虫药具有糖果的外观和口感,可它是药不是糖,一定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服药,不要因孩子脸上有“虫斑”、“晚上咬牙齿”、经常“腹痛”等症状就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驱虫药。实际上,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感染蛔虫的“证据”,不一定都和肠虫有关。
比如:面部“虫斑”是指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民间认为此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其实,“虫斑”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源于维生素缺乏。而晚上咬牙齿可能和晚餐过饱或临睡前吃东西有关,也不是“有虫”的标志。经常腹痛则原因更多,比如保暖不当引起的肠痉挛等。
3、服药后不会立即排虫有的人服药后一天,就急于检查粪便,若没找到虫体,便认为药效不佳或剂量不够。这种错误观念源于使用传统驱虫药。传统的驱虫药毒性较强,不宜在体内久留,因此与泻药组成复方制剂。这样,驱虫药将虫体麻痹后,借助泻药及肠蠕动将虫体迅速排出体外。而新型驱虫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虫体糖原耗竭,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杀虫机制,使得服药后2~4天才有虫体排出。所以,服药后还要耐心等上2~3天,才能看到“战果”。
4、两岁以下儿童慎服驱虫药两岁以下的儿童,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数驱虫药中都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后会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和厌食症。如果必须服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两岁以下儿童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孕妇如需要驱虫,应与医生联系,尽量避免服用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驱虫药,如左旋咪唑(驱虫速、驱钩蛔、肠虫净都含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安乐士、驱虫康、一片灵都含甲苯咪唑),而应改服较为安全的丙氧咪唑。
当然,再好的驱虫药也不如从一开始就预防寄生虫的入侵。平时应搞好周围的环境卫生,保证水源和食物不受污染;从小养成常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水果应尽量削皮或用流动水彻底洗净后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