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夏到秋,天气由热转凉。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也是人们发病较多的时节。因此,在秋季应注意养生保健,做到防病于未然。在秋季,如能根据自身体质,选用适宜疗方,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定会有益。养生有很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是饮食养生,但近年来,茶疗日益盛行。
茶疗养生法茶疗简便,既可养生又能治病,近年来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被人们发现,其保健功能和防治疾病功效得到肯定.
1、萝卜茶
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加少量食盐,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略加食盐调味(勿放味精),再将茶叶用水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不拘时限,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纳食不香等。
2、姜苏茶
生姜、苏叶各3克,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洗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2剂,上下午各温服1剂。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或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肠胃不适型感冒。此方以药代茶,味少而精,实用简便。
3、银耳茶
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勿用绵白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取汁和入银耳汤,搅拌均匀服用。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阴虚咳嗽。
4、桔红茶
桔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粘而咳痰不爽之症。
饮食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在吃喝中就能保健,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同茶疗养生比起来更为普遍
秋季三个月的饮食总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涩的水果、蔬菜。秋季的养生准则与春夏两季截然不同.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即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多食性温之食,少食寒凉之物,以固摄人体正气。
由于天气燥凉变化不同,饮食原则可依据节气的变化相应调节,即依据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四个节气做相应调整。
立秋、处暑节气好发疾病人群的饮食养生:
立秋、处暑两个节气气温已渐渐转凉,但这两个节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天,空气中仍夹杂着暑湿之邪。故三伏天的潮湿、暑湿及秋日早晚的寒凉之气,仍可导致痧病的出现。此外注意预防肠炎、乙型脑炎、痢疾等疾病,饮食配以生地粥为主。生地粥,取生地黄30g,煎汁100ml,陈仓米100g煮粥,粥成后加入生地黄汁,温服,可滋阴润燥,以防秋日咳嗽。
白露、秋分节气好发疾病人群的饮食养生:
白露、秋分两节气已经进入秋天的境地.早晚与正午的温差大,人们极易感受风寒,易生腹泻等疾病。饮食上忌食生冷、硬粘食品,有条件者可选用豆蔻草果炖乌鸡,调理脾胃、止泻。制法:取乌骨母鸡1只,草豆蔻20g,草果2枚,葱白、生姜各适量。将乌骨母鸡常规处理备用,将豆蔻、草果放入棉纱袋装入鸡腹后,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葱白、生姜,旺火烧沸撇去污沫,小火炖至熟烂,再加食盐,略炖即成。饮用可预防、治疗脾虚日久而泻,脾胃虚寒之泄泻。本品宜空腹进食,湿热泄泻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