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秋冬时节,大量柑橘上市,橘子因其外皮金黄鲜艳,果肉酸甜可口,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实,橘子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它更是一个“全身是宝”的中药。橘子的皮、核、络、实皆可入药。下面来了解具体的功效吧!
1、橘叶:
味辛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止痛消肿等功效。民间常有用橘叶捣汁加少量药物配伍内服(或用橘叶捣碎外敷)的土验方,常常用来治疗妇女胁痛、乳痈(乳腺炎)、乳痛及症瘕,对于消肿毒有一定的效果。笔者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农村有以橘叶为包裹,蒸制糯米糍粑的习俗,这样蒸出的糍粑清香不腻,老人和小孩吃了也少有食滞、反酸的,想来与橘叶有行气导滞的作用有关。
2、橘皮:
亦称陈皮,是成熟橘子的果皮经干燥处理后所得到的干性果皮。味辛、苦,性温,入肺脾二经,,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安胃止呕的作用,可治疗脾胃气滞所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脘腹胀满及痰湿所致的咳喘等。此外,陈皮因为气味淳香,可以去腥解腻,也常用于烹制某些特殊风味的菜肴,如“陈皮牛肉”、“陈皮鸡丁”等。
这里提醒大家:陈皮药材最好在正规药店购买,如果要在自己家里阴干橘皮,也要在阴凉处风干放至来年后才可以使用,并注意避免发霉、沾染油污,否则不可食用。不要用鲜橘皮代替陈皮,因为新鲜橘皮含挥发油较多,性燥烈,易伤阴。另一个原因是鲜橘皮表面往往残留有农药或保鲜剂,一般难以清洁彻底,直接泡水食用极易损害健康。用这种鲜橘子皮泡水喝或作为调料,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橘红:
取新鲜橘皮,用刀扦下外层果皮,晾干或晒干。《本草原始》中说橘红"味辛苦",功效与橘皮类似,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并发咳嗽痰多,恶心、呃逆、吐水、胸痛胀闷等症,根据个人情况常与半夏、杏仁、苏子、白前等配伍合用,以化痰止咳,宽中散结。《医林纂要》中记载,"橘红专入于肺,兼以发表。去皮内之白,更轻虚上浮,亦去肺邪耳。"此外,《妇人良方》中还提到了橘红可治产后脾气不利,小便不通:橘红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由温酒送下,这也是取其理气宽中之效。
4、橘络:
橘瓣外白色的网状筋络叫做“橘络”。许多人吃橘子时都喜欢顺手将这些筋络去掉,殊不知橘络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橘络中含有一种叫路丁的物质。路丁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弹性和致密性,可减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渗透性,有防止高血压病人发生脑溢血、糖尿病人发生视网膜出血的作用。中医则自古认为它具有通血脉、理气止痛、化痰之功,可治疗久咳引起的胸胁疼痛,对于老年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也是食疗佳品。橘络煎汤饮还有很好的解酒效果。
5、橘核:
橘子的果核,也叫“桔核”,中医认为它性苦,平,无毒,入肝、肾经,有利气、散结、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疝气、睾丸肿痛、乳腺炎、膀胱气痛、腰痛等症。橘核与川楝子、小茴香、延胡索、炮姜、荔枝核、附子、肉桂等共制而成的橘核疝气丸,可散寒止痛,可治疗疝气疼痛,睾丸肿大,阴囊潮湿。
中医认为橘肉性温味甘,,若体质为阴虚火旺,短时间内食用大量橘子,则有可能出现口舌生疮、咽干喉痛、大便秘结等“上火”的症状,因此不可过于贪食。此外,因橘子果肉中含有一定的有机酸,为避免其对胃粘膜产生刺激而引起不适,最好不要空腹吃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