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药学理论却将一年分为五季,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指出,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是以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的,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但还有个“土”却没有相应的季节,于是古代的医药学家就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两季,夏属于“火”与心相应而长夏属于“土”则与脾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就完全符合五行学说理论了。
“夏”和“长夏”在时间上的划分。
我们知道,阴历的四、五、六月(即阳历的五、六、七月)三个月是夏季。中医学将阴历的四月和五月(阳历的五月和六月)定为“夏”,而阴历的六月(阳历七月)定为“长夏”。
从中医学理论来讲,夏与长夏在季节的特点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点是以“炎热”为主,而“长夏”的特点则是以“湿热”为主。因为每年阴历六月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情况,其气候的表现特点是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在长夏这个季节中就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