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阳光接近直射的日子,但由于夏至时,地表湿度较小,地面吸收的热量晚上会散发一大部分,所以并不是最热。而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专家提醒,在三伏天,“血虚”者尤其应注重养生。
一、“血虚”者三伏天易生病
专家指出,人体的体温,主要是由血液的流动带动起温度的变化。夏天的时候,身体的体温,需要由血液的流动快速的散发出去,才不会很热,可是由于血虚,血液不能够及时到达四肢的末端,就不能及时将这里的温度带走,就是觉得燥热,烦热。
进入三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一天比一天热。另外,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这也是天气闷热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血虚”的人,不能抵抗暑热,往往会生病。
三伏天,体质弱的老人和小孩更容易生病。特别是老人的喘症会明显加重。还有,天热造成低气压,空气含氧量减少,造成血管供氧不足,使血管收缩,容易产生痉挛,从而造成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根据报道,每年的高温季节,印度有不少老人因为天热而死,就是这个原因。
有相关专家指出,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中于体表,造成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闷热的天气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引起脑中风。
二、“血虚”者三伏天如何养生?
1、作息上,应该是晚睡早起。
2、锻炼上,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比如,在下午6时后,进行游泳,可以增加血液循环,降低皮肤气温。
3、要合理安排午休时间,避免炎热,恢复体力。
4、暑热加上身体“血虚”,更易感染风寒,所以睡眠时不要吹电扇;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5、及时喝水,专家指出,“血虚”的人如果出汗过多,又未及时喝水,会造成血液黏稠,这时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
专家提醒:每天饮8杯水(2千克)才健康。喝水最好以温开水为主,不要饮用大量冰凉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