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或6日,在节令上属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自立夏后,我国多数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 20℃,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
养生学认为,人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自然界夏季以炎热为主,人体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夏季与心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夏季养生讲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里,在精神情志、饮食起居方面需注重对心脏的养护。同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保护阳气。《黄帝内经》指出的“春夏养阳”,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人体阳气外发,皮肤毛孔开泄,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但出汗过多可导致气随汗泄,耗伤阳气。故不宜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2、大补阳气。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着眼于一个“长”字。按照四时阴阳消长、天人相应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充分摄取和补充人体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阳虚之人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有趋于好转之态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而易于解除。正所谓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3、静心养神。心属火,夏天火热旺盛,极易造成火热扰心,因此必须静心养神。正如古代著名养生家嵇康所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兆雪在心。”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便是“心静自然凉”精神调养方法。
4、勿伤阳气。夏季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即外热内寒之意。故不宜贪食生冷。贪凉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饱腹受寒,必起霍乱。”空调、冷饮、生冷瓜果、吹风、大汗出、睡眠不足、体力消耗过大等等,都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5、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晚亦不可超过22点。户外活动应避开烈日炽热,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睡眠时不宜直吹风扇;有空调的房间则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6、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厚味肥腻之品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