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一到夏季,体力就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体重减轻等征象。尤其是体质差的老人或小孩,由于机体器官适应能力不强,每至盛夏大暑,往往会增添新病或使旧疾复发。专家认为这是“暑必伤气,暑必挟湿”的缘故,亦是盛夏季节防病治病的两大纲领。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些中医药知识,使人们安然度过一个盛夏。
1、中医调治,清暑益气
中医调治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治疗时令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古代流传下来治疗暑湿当令,脾虚气弱的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二。一为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其重在清暑除湿,健脾益气。方用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一味,升发阳气,以固根本。此方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颇有效果。另一是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气津不足的常用方剂,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用治“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2、饮食调养,安度盛暑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夏天暑湿容易困阻脾胃,使人体消化机能减弱。因此,夏天宜采取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食疗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物为主,忌辛辣生火和肥甘油腻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平时多吃蔬菜,以及荤素搭配的汤类,如火腿开洋冬瓜汤、丝瓜肉片豆腐汤、番茄蛋汤等,既补钠盐流失,又具有营养价值。
安排膳食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其中尤以鸭肉为佳。《日用本草》中记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鸭肉鲜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制成多种风味各异的佳肴,夏季食用可清暑滋阴、健脾化湿、补益虚损,实为夏季清补之佳品。
此外为提高食欲,增加营养,还可适当吃些带苦味的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许多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消炎退热、舒张血管、清心除烦、醒脑提神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苦瓜性味苦寒,营养丰富,具有除邪气、解劳乏、清心明目、祛热解暑、润脾补肾的作用。所以,夏日吃点苦瓜,不仅能解暑清心、养血益气,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饮茶益于健康,人人皆知,其对于暑湿防治亦有效验。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因其气轻浮发散,可发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泻膀胱之水,以除暑湿,故可解暑。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绿茶清心解渴,红茶醒脾健胃,普洱茶降脂消积。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在气温高达40℃的某一天,给众多的试验对象分别饮冰镇啤酒、可口可乐和不同温度的中国茶。结果9分钟后,饮凉茶者体表降温0.5-0.8℃,饮热茶者降温1.5-2℃,饮冰镇啤酒等饮料者体表不降温。防暑佳品还有藕、梨、菱等均可解暑消夏。
夏天食药粥亦是好方法,既可补充气候炎热丢失的水分,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能有效预防中暑及暑湿诸病。如暑湿泄泻、脾虚乏力者,可用鲜白扁豆100克,大米100克加水适量,酌加白糖煮粥吃,可收健脾和中,化湿消暑之效。临床上将白扁豆作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本草纲目》认为白扁豆“入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是祛暑利湿,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
需要注意的是,夏令食补虽提倡多食清淡寒凉之品,但生冷及冰冻食品则不宜过多食用。特别是老年体虚、久病初愈或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冷饮食品,以免过食生冷而刺激胃肠粘膜毛细血管收缩,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一旦脾胃受损,脾阳不振,健运失司,便可导致消化不良,出现食欲减退、胸痞脘胀、腹部冷痛,大便不实等症,伤及元气,对安度炎夏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