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而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常说夏季心火旺。
那么何谓心火呢?有人说这一种感受,就是胸口感受到的一种火气。心火太盛,就会导致心阴虚,轻者觉得疲劳,烦躁,易怒,口舌生疮,口干口苦,重者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失眠、甚至会引发头晕头疼、耳鸣。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提倡夏季吃苦泻心火养生的文章,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妥当。
心也像所有的君主一样,喜欢听高兴的事儿,故在志为喜,而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致神志失养,皇帝昏了头,没了规矩,不在宫殿里处理国事,反而到民间乱跑,整个国家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儿,对人体来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即使没有过喜的情志刺激,因夏季阳气渐旺,暑热火邪日盛,也易过旺心气而使心神涣散,神志失养,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春困秋乏夏打盹说的就是这个气缓的现象。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将平日里的一日三餐转变了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养生论》里也说: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热也。《金匮要略》指出夏不食心,心即苦味的食物,进食苦味助心气,而制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夏天吃点辛味的食物,可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
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夏季温高湿重,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泄暑热,以燥其湿,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苦虽然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清的不一定是心火,例如苦丁可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可降血压、降血脂;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利胆保肝;苦荞麦可清热降火,消食化滞;苦菜可清热凉血解毒,以上苦味食物多是泻肝胆之火和胃肠之火,并不是泻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