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中医论春季防风邪

[导语]春季天气干燥多风,而病毒细菌就是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的,因此,春季养生保健的关键是要防风。中医理论认为,风为六淫之首,风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它可以引发众多的疾病发生。

春季天气干燥多风,而病毒细菌就是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的,因此,春季养生保健的关键是要防风。中医理论认为,风为六淫之首,虽然风邪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为主,风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它可以引发众多的疾病发生。

《黄帝内经》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有人就认为防风邪就是防刮风就行了,所以出门戴风镜,口罩,围纱巾,恨不得武装到牙齿,就差戴着防毒面具了。对此观点有的学者给出了批评,例如上世纪20年代,余云岫在《六气论》中记载:人一旦患病,必密闭窗户,不稍透风。他常被邀去这种病室诊病,真是如赴汤火,入鼎镬,稍驻片刻即汗下如雨,病人也常有因此病势加重者。他调侃道:六气不独风寒,何公等畏风寒如虎,独不畏暑火致病耶。

所以如将风邪局限于自然界刮风之风,就太狭隘了,室内还应该多通风,减少呼吸病的发生。其实这是中医一种援物比类的思维方法,人类在发病时的一些特点像刮风的景象,就归于风邪所致,那么我们来看看自然界的风有何特点呢?

专家介绍,风性主动,为阳邪,刮风时人们观察到枝条在动,水面在动,所以《黄帝内经》讲:风胜则动,人体中的“抽风”表现为四肢抽搐,双目上翻,角弓反张主要见于春季的一些急性热病的重症,如肺炎重症,各种脑炎,会出现高热惊厥,昏迷抽搐,古代称为“风温”、“春温”,即感受风热之邪在春季发生的温热病,这叫热急生风,追问这些病的病史,发病之初大部分有类似感冒的表现,如发热畏风,咳嗽咽痛等,这是风邪袭表的表现,此时如能重视,注意多休息,多饮水适当服一点解表发散、清火的中药,风热之邪就在清浅的阶段表散了,不至于酿成重病,所谓”上医治未病,善治者治皮毛”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内经》中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思是抽风的病,头晕目眩的病应从肝论治,肝主全身之筋,肝火旺,肝阴肝血不足就会筋失濡养导致抽搐,肝开窍于目,某种中药能治眼病就说是清肝明目,所以肝不清自然目不明,自然就会视物旋转了,例如现代的高血压病,颈椎病导致的眩晕,我们称之为肝风内动,其实质是体内阳气的异常变动。

其次,风善行而数变,无处不到。在自然界风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叫善行,方向经常改变,难以预测,有时候是诸葛亮借旋风——烂刮(烂瓜),在人体和什么病相应呢?多见于一些发病迅速,反复发作的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称为中风。“能跑能跳几十年,一夜回到幼儿园。 ”专家介绍,有的病人一夜之间半身不遂了,发病迅速,还有如哮喘,说犯病就喘息不止,说缓解迅速缓解,因此,对这种病中医有称为“风痰哮”。还有癫痫病,发病时抽风、意识丧失、多痰涎,缓解后如常人,中医将这种病的病因归结为三个字:气、风、痰,气聚则发,风动则抽,痰蒙则昏,这些是数变的例子。

春天许多瘙痒性的皮肤病也多发作,如皮肤上的风团,隐没无常,此起彼伏,这是善行的例子。痒也是风邪袭人的特点,中医有热伤肿,寒伤痛的说法,如果身上起的是疮疖红肿,那是热邪,如果局部疼痛剧烈,往往属于寒凝血瘀,如果是麻木不仁是湿邪阻塞,如果是瘙痒较重,那就是风邪。对于这类患者应避免食用海腥发物,海产品属于异体蛋白易导致过敏反应,所谓发物就是指能引发旧病的食物,我的理解就是一些过敏原,每个人应该知道接触什么易导致过敏,引发疾病,应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