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孩子“春捂”有哪些学问?

[导语]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民间还流传的“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有关“春捂”俗语,是有科学道理的。

适当“春捂”有好处

“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给孩子“捂”着点儿,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突然遇到气温下降,孩子就难以适应,刚开始从“冬眠”中苏醒活跃起来的皮肤细胞,张开的毛孔,会马上收缩闭合,体温调节失灵,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积蓄而造成上火,容易患伤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捂”过度也有害

说“春捂”好,贵在讲究适度,如人们平时老说的“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适应天气变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有讲究

一是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二要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