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春季气候与中医文化的诞生

[导语]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大都与气候有关。因为我国冬冷夏热,四季鲜明,天气的日际变化很大,而且实际天气也常常和时令不一致,因此,外邪治病强度和人体腑脏反应至显著在世界上都比较少见。

春捂与中医,中医文化,中医与气候
春季

中国人的四季脉象因此也有很大差异,如果病人脉顺四时(正常季节脉象),即有急病亦好治,因为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老中医坦言: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

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热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唐代名医孙思邀说过,由于南北方人体质虚实不同,用药也应不同。

气候影响中医养生文化的典型例子可举“春捂秋冻”,这是因为我国春季(以春季为例,秋季相反)室外气温急升(北方尤甚)而室内上升很慢,因此,常呆室内的人才需要“不可顿去棉衣”的春捂。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