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春捂秋冻”又常挂嘴边了,意在提醒大家防备春寒,注意保暖。
这样的天气,当然不能“只顾风度,不管温度”、急不可待地换上春装了。民间流传正确的做法是“春不忙脱衣”,即要做到“春捂”,因为,“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更可怕的是:“反了春,冻断筋”。
只有“春捂秋冻”,才会“不生杂病”,才能“没病防病”。当然,捂也要适度,应根据气候特点,随时增减衣服,尽量创造一个适宜的“衣服气候”,俗语中甚至要求“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这样以来,很容易就形成“二八月,乱穿衣”的景观了。
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古代医家也赞同“春捂”的说法。药王孙思邈强调:“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明代医家汪绮石则提醒世人“春防风,又防寒”。
《老老恒言》更是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与民间“受凉由脚起”之说可谓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