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动静相结合 养神也养形

[导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产生了以“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模式,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则一,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

运动是养形的根本措施。所谓“养生莫善于习动”,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早为古人所阐明。朱丹溪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人体缺乏运动,其害非浅。《吕氏春秋》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梮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可见远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缺乏运动可使精气郁滞,致生诸病。明代李梃告诫说:“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老年人脏腑亏损,气衰血涩,一旦静息太过,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在临床上,常见体弱老人退休后,终日坐卧,反致速逝。究其原因,实乃静而乏动,气血不行之故也。

秦汉之时,人们对运动与健康,不乏精彩之说。如《吕氏春秋·尽数》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其后医圣也多有精论。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则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以其运动故也。”历代诸家所论,无不阐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但世间万物皆各有度,过度的运动也可致害为病。劳伤过度,精竭行消是致内伤虚损之病因。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劳动的节度。华佗指出:“人欲得劳动,但不当自使极。”孙思邈也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勘耳。”同时,他还认为,老年人更应注意“身无妄动……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倡导量力而行,徐缓图功。

如上所述,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方能有益于健康。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