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将“法于阴阳”作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第一法则,强调了调摄阴阳对于长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要调摄精神、节制饮食、起居作息有规律、减少嗜欲等养生方法。提示我们养生的目的在于保持人体自身阴阳的协调平衡,从而实现健康长寿,祛病延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动养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提出了“积精全神”的要求,宁神静养有利于保存精气,故养生之道应避免劳神过度,耗伤阴精,以静养之。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形神结合是中医养生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念。
《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上述几篇在阐述养生的具体方法和要求的同时都强调了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形神合一”是人体健康的象征,若形神失调则患病,由此启示我们重视形神共养,对人体养生及维护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即养,不使生病,即“防患于未然”才能延缓衰老,尽享天年。否则,终会导致早夭或大患。致早夭或大患。《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故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