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 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 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在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 因而一些人常常将一些非地震的声响误认为又地震了, 出现跳楼并造成更严重的意外伤害。
![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http://img.39yst.com/uploads/allimg/110315/3_110315103140_1.jpg)
心理调频
一、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 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 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在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 因而一些人常常将一些非地震的声响误认为又地震了, 出现跳楼并造成更严重的意外伤害。
1、地震恐慌的表现
处于地震事件中的人,可出现一系列焦虑和恐怖的躯体及精神方面的症状。躯体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咽喉窒息感或干燥感、运动性不安、颤抖、出冷汗、尿频及腹泻, 还可出现相应疾病的模仿症状, 并伴有焦虑不安、无助感等。
上述症状可促使受惊者本能地产生求助行为, 如打电话、逃避、寻求保护等各种方式传播给亲朋好友。严重者可产生应激性反应, 表现为发呆、茫然、不知所措等精神运动性抑制, 还可诱发或加重某些精神疾病, 如“激活”了过去的心理冲突而产生神经症。一般在上述事件平息后, 症状很快消失。
2、地震恐慌的传播
地震恐慌的传播要素有三个方面: 传播源是传播恐慌事件的受恐慌者; 传播途径是受恐慌者通过口头转告、道听途说、电话等通信手段; 易感人群为存在性格缺陷( 如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过分依赖他人、敏感等) 以及有神经症病史、情绪低落、体弱多病的人。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也影响人们对地震恐慌事件的感受与反应。
3、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普及地震知识、震害知识、避震知识、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知识等, 提高大家的防震减灾意识。
在地震重点区,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自救和互救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减少人员伤亡, 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同时, 强化自我保护, 形成一个“人自为战”、“家自为战”的保障体系, 筑牢人们的心理防线, 大大减弱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做到遇震不慌, 临震不惧。群众对地震传闻的识别能力提高了, 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滋生地震风波的土壤, 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突发性灾难降临怎么办
在人类死亡原因的排名中,地震、飞机爆炸、车船翻沉等突发性灾难死亡,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五名冲刺。如何在突发性灾难来临之际,尽量使自己活下来呢? 重要的是,能在突然灾害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要保持理智
许多劫后余生的人回忆说:“危机发生的最初几秒,人们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能大难不死的人,首先要有几秒钟的时间,对危险的性质和对付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球场骚乱,人们毫无目的地随人群奔跑,而这种逃生举动,往往是挤死人的重要原因。正确的方法是尽快逃离人群,若已被卷入人群之中,应双手抱头,两肘朝外,以此来保护肺部和心脏不遭受挤压。在人挤人致死事件中,绝大部分死因是肺部和心脏受到挤压,如果自己已经被挤倒又无法站起来,如潮的人群从你身上经过,随时都有被踩死的危险,这时同样可以拯救自己的生命,你可以双手抱着后脑勺,双肘支地,胸部稍高地面,即使双肘被磨出血,也不能改变动作,因为被踏死的人,大部分是脑部和心脏受损而丧生的。
2、正确判断,逃离现场
住在高楼上的人,在地震或火灾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原因而死亡的人并不多(毁灭性地震例外) ,而是由于“逃生本能”促使,仓惶跳楼致死的较多。人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失去理智的判断,就会选择跳楼、跳水等冒险行动。其实,如果寻找墙角、墙柱等处躲避,还是有可能免除死亡的。火灾时,只要匍匐前进,从地面得到氧气供应,也可以避免死亡。实践证明,火灾死亡中,窒息死亡超过烧伤死亡。
3、忍痛自救非常重要
如果你乘坐的船舶沉没江中,水已进舱,窗口被封。此时,面临的情况十分清楚,如果不设法跳出舱外,生命就十分危险。一定要设法用器械打破玻璃,浮上水面,争取救援,如果来不及找器械,甚至可以用拳头、脚打破窗子争取上浮。这种举动,必须忍受眼前的皮肉痛苦,决不能因小失大,坐失生机。同样,飞机失事后,你可能已经受伤,伤口疼痛难忍,血管在流血,头脑晕眩,这时要不顾疼痛尽可能地在失去知觉之前止住动脉出血,从撞破的机身里爬出,争分夺秒地跑离现场至少一二百米。如果你已被摔得下肢不能走路,也要脱离现场或俯在地面,防止飞机油箱爆炸。清醒的分析,正确的行动,巨大的忍受力,会使你获得死里逃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