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沐浴的方法进行保健、养生、防治疾病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古时,“沐”指洗头,“浴”指洗身。现在沐浴已经合用,洗头洗身已合二为一。如今其卫生保健的意义已不仅仅用清水洗净皮肤上的污垢,而是随着方法的不同,概念范畴有所扩大。沐浴的种类很多,按介质来分,可分有形、无形两种,前者如水浴、泥浴,后者如空气浴、日光浴。其中水浴又可分冷水浴、温水浴、蒸汽浴、矿泉浴、药浴等。这些沐浴方法都是充分利用物理效应(如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太阳射线刺激)和化学效应(药物的吸收等)达到卫生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沐浴养生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因为各人的体质、疾病、地域不同,所以选择不同时间、方法进行沐浴养生。如体质弱的人、妇女妊娠期间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适宜在冬天进行冷水浴,因为强烈的刺激易使体质弱的人感冒伤风,孕妇早产、流产,心血管病人易发生心肌梗塞或中风。所谓循序渐进是指先从小刺激开始,逐渐加大强度。如在夏天进行凉水浴,再逐渐变为冷水浴,坚持到冬天,这样对增强身体素质非常有利。另外,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
要想发挥沐浴的养生作用,就应该讲究沐浴的卫生,防止因沐浴不当导致的意外事故。应该避免空腹、饱餐后沐浴。冬天用热水器洗澡时,要防止煤气中毒,热水浴时间不宜过长。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肾病患者不宜进入浴池洗澡,最好改用淋浴或擦浴,以防发生意外。沐浴的时间间隔不宜太短,除夏天每天一次外,其他季节每周洗二次即可,并且过勤洗澡易导致疲劳,对身体不利。
浴身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不同作用,只有正确掌握—浴身的方法和宜忌,才能更好地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韵。
一、冷水浴

用来沐浴的水的温度低于25℃,使受浴者身体接受寒冷水温刺激,达到调整各系统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目的的方法叫做冷水浴。
冷水裕包括浴面、浴身、浴足、浸浴、冲淋、冬泳等形式。人体对寒冷刺激一般分为三个反应阶段;即初期寒冷阶段,此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反应温暖阶段,此时外周血管扩张,身体发热,血压正常,此阶段持续时间长短,与水温、气温、人体耐寒能力等因素有关。第三阶段是寒战期,此时外周血管再次收缩,皮肤苍白,口唇发紫,周身寒战,间晕恶心。冷水浴应在第三期出现前结束,这样就可使全身血管受到一缩一胀的锻炼,也不会有损健康。
冷水浴的疗效很多,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抗寒能力,在一缩一张过程中,呼吸加深加快,增强了呼吸系统功能,能预防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并有增强血管功能,健美美容等疗效。
1.冷水浴面 先用湿毛巾擦把脸,再将面部浸入冷水中,此时闭气或呼气皆可,然后抬头离水吸气(此时应注意不要将水吸入气管),反复5~6次,再将湿毛巾绞干,用冷毛巾摩擦面部和颈项,最后用手掌按摩面部及颈项与太阳穴,使之发红发热。此法对于美容,消除皱纹疗效甚佳。
2.冷水浴身 此即冷水擦浴,用毛巾蘸冷水擦身,按脸部-颈部-上肢-背部-胸腹-下肢的顺序进行。擦洗四肢时,由远离躯干端擦向躯干,可以帮助静脉回流,手法由轻变重,以皮肤变红变热为度,最后用干毛巾擦干。
3.冷水淋浴 通常社会上指的冷水浴就是指冷水淋浴。它的方法是先用冷水淋湿手部、面部和四肢,再用湿毛巾掠过胸背数次,然后将湿毛巾摩擦胸背数次。最后,在喷头下淋浴或将冷水往身上浇,同时用湿毛巾擦洗,时间长短灵活掌握,在寒战期出现前结束。浴毕,用大干毛巾擦干身体,直至身体微红为止。
4.冬泳 进行系统室内冷水浴锻炼后,机体有了较强抗寒能力,才可进行。冬泳前要做好准备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气候及个人身体情况灵活掌握。
二、药浴
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液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蒸汽沐浴全身或熏洗患处的健身方法。药浴除本身的理化作用外,主要是使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经体表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发挥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药物气味进入人体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古代养生家也认识到药浴的保健作用。《老老恒言·盥洗》说:“(春二月二日)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民间的春节的五香汤、夏天的五枝汤都是这类的代表。
(一)方法分类
药浴形式多种多样,常用者有浸浴、熏浴、烫敷三种。就养生作用而言,以浸浴最常见。
1.浸浴
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加清水10~20倍,浸泡20~30分钟,再煎煮20~30分钟(香味大出即可),将药液倒入浴水,即可浸浴,一剂药可用2~3次,每次浸浴20分钟,每日一次,范围全身、局部均宜。
2.熏浴
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加清水在较大容器中煎煮,用煎煮时产生的热汽熏蒸局部;或用蒸气室作全身浴疗。通常趁药液温度高、多蒸汽时,先熏蒸后淋洗,当温度降至能浸浴 (一般为37℃~42℃)时,再进行浸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