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能意识—自觉性
A、危机感:中国是世界上能源落后大国,再不唤起全民族的节能意识,要加剧能源短缺。
B、紧迫感:现在已发生能源危机,不节能中国的国计民生的发展就要受到约束。
C、短缺感:中国虽然是世界上能源资源大国,但按人口平均资源却是世界上短缺大国。
D、自信感:中国的节能潜力非常大,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节能很快见效。
(2)节能体制—基础性
A、宏观节能体制:各级政府应建立具有本地区宏观节能管理职能机构。
B、微观节能体制:各企业(特别是用能大户)应建立适应本单位节能工作需要的管理机构。
C、中观节能体制:各地区应建立节能科研、节能信息和具有节能服务功能的节能体制。
D、节能人才培训体制:社会上应建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节能人才培训机构。
(3)节能法规—法制性
A、能源方针的改革:建立以节能为重点,兼顾能源开发的能源方针。
B、节能方针的建立:建立以内涵节能为重点,兼顾外延节能的节能方针。
C、节能立法:以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建立科学的节能法规。
D、开展能源标准化:使节能方针政策和节能法规具体化、定量化、科学化。
(4)节能技术—先进性
A、内涵节能技术:推广和应用不用花投资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方法。
B、节能先进技术:应用择优汰劣的方法推动节能设备和节能工艺的技术进步。
C、耗能设备经济运行:对现有设备和物质条件的优化,实现经济运行。
D、开展节能诊断:对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开展诊断,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节能。
(5)节能经济—经济性
A、能源价格的合理化:应用价值规律,把扭曲的能源价格进行改革促进节能。
B、能源税收经济杠杆:应用税收的经济杠杆,并按节能效果好的减免税,反之增收税。
C、节能项目的经济补贴:对社会节能效果显著的项目,如建筑保温等,应给予补贴。
D、节能项目的决策:按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对节能项目进行择优汰劣。
(6)节能管理—科学性
A、社会节能:防止损公肥私的节能管理,而要立足于社会宏观节能的科学管理。
B、长远节能:防止掠夺性开采和损失浪费的短期行为,树立为子孙后代谋福的长期行为。
C、科学的能耗定额:防止鞭打快牛的传统管理,建立以科学耗能定额为依据的定量化管理。
D、节能的法制管理:改变节能管理中的“人治”、走向节能的“法治”管理。
(7)节能监督—强制性
A、依法监督:监督是以节能法规和相关标准为依据,是能源执法的强制手段,对违法要严惩。
B、监督的层次:可分为国家监督、部门(行业)监督,自我监督、社会监督。
C、监督具有的性质:社会性、法制性、技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权威性和公证性。
D、监督的范畴: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分配、使用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