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防经济常态化?
国防经济常态,是指国防经济系统在和平时期所呈现的一种惯常状态。国防经济常态化,是指国防经济系统趋向常态的演进过程。
理解国防经济常态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相对于战争动员各个阶段剧烈变动的国防经济来说,国防经济常态是一种惯常(稳定)状态。其次,国防经济常态化追求的目标是国防经济系统功能均衡化。即满足平时军队需要有保证,应付全面战争有基础,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有条件,支援经济建设有能力。
这是21世纪我国和平发展对国防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和平时期国防经济系统结构的一种理想状态。再次,和平时期国家的国防建设目标包括:建设和维持一定的国防实力;维持必要的国防动员潜力和动员能力。国防经济常态化既要注重实力建设又要考虑潜力建设。就实力建设而言,就是要形成能够保证平时军队正常建设需要的国防经济有限规模和技术水平。就潜力建设而言,做到“国防经济潜力建设投入最小化”与“国防经济潜力效用最大化”。
此外,国防经济系统常态化的关键在于系统结构柔性化。和平时期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决定着其他各种国防经济形态演变的成本和效率,而国防经济结构的可变性是提高和平时期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国防经济常态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科学合理地选择发展战略目标,切实为国防经济发展做好规划指导。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贯彻“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思想为中心,构建“小实力、大潜力”二元结构并且具有快速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能够遏制战争、维护和平发展的强大威慑力量,为打赢可能发生的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应付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继续保持国防开支适度增长,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提供宽松的财政环境。改革开放初期,国防开支曾一度大幅度压缩。随着国家投入增加,国防开支负增长现象已经消失,但多年来国防开支压缩对军队建设影响的沉积在短期内不易消除。当前,新军事变革对国防需求拉动强劲,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刚刚起步,所以今后一个时期内国防开支应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势头,为军队和国防建设奠定财力基础。
三是着眼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强化国防经济核心能力建设。一是调整国防经济系统结构,实现国防经济转型升级,变单一功能为双重功能,既为国防服务又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国防经济信息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和改造,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建立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四是实行“点”“线”“面”相结合,构建“大潜力”的国防经济基础。完善民用项目贯彻军事需求机制,坚持赋予重大民用建设项目国防功能;围绕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依托企业建立具有紧急扩产和技术扩散能力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立结构合理和规模适度的专业技术保障队伍,形成寓军于民的军队后勤和装备的预备保障体系;以行业动员为纽带,建立具有“双应”综合保障能力的基地集群。
五是建立和完善快速动员机制,增强国防经济快速转换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经济动员应急指挥和组织体系,形成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主线、动员企业为主体的动员体系;编制应急动员预案,形成综合预案、个案和补充预案相配套的预案体系;设置动员等级制度,建立快速经济动员制度和应急程序;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动员法律法规,形成经济动员的法律体系。
推进国防经济常态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推进国防经济常态化建设,首先要调整国防经济建设思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妥善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将国防经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建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推进国防经济常态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两个“基本点”。第一,调整国防资源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国防资源。着眼军队新的历史使命,合理确定国防经济投资规模。围绕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提高国防经济的高新技术含量。
第二,深入进行国防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国防经济制度是国防经济活动中人或组织的行为规则体系。在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改进国防资源配置效率。当前国防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制度创新应成为国防经济常态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必须着力抓紧抓好。
推进国防经济常态化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策略。第一,针对未来战争规模的有限性和信息化趋势,国防经济建设由注重调整规模转变到重视质量建设,由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能转变;第二,针对未来战争高技术含量增大的特征,国防经济建设在适度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提高国防经济应用技术的水平,实现由资金密集型国防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完善的趋势,国防经济建设应加大重塑运行机制的力度,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单位计划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计划、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管理手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