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插图/林军明
"你都二十四了,该考虑这个问题了......"电影《本命年》里啰嗦的大妈对李慧泉说,一个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无业青年,家中只剩一张母亲遗照,青梅竹马的小芬嫁了人,被人涮了几百块钱,倒爷崔永利只是算计和利用他,暗恋的歌女最后被倒爷包了......最后,李慧泉在公园被抢包后又被捅,在逆人流而行中,谢幕性地倒下,残酷青春因此戛然而止。"本命年"的片名符合人们的"命中的一道坎"的传统心理想像,而李慧泉们,是没有跨过坎的人。更多的人们,在自己的十二年一轮的"轮回"中,穿红内衣系红腰带、结个婚都得避本命年的邪,以防可能的"霉运"。
本命年"避邪"成传统
红内衣、红内裤、红腰带、红袜子......正在选购"红色装扮"的母亲刘婕,并不是要cosplay个欢喜的"圣诞老人"来,而是为要过本命年的孩子准备"避邪工具"。"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她说自己有个朋友,年底购物时总会买一些红腰带或红袜子,甚至转运佛珠等等,送给那些要过本命年的"弟弟"、"妹妹",美其名曰"姐(解)救"。
关于本命年的情结,似乎很难将其与民俗传统分开,经过祖辈的传承和演绎,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是根植在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刘心武如何迈过本命年的坎?
刘心武写过一篇《迈过本命年的坎儿》的文章,提到本命年的第一个"坎"是在孩童的"初长成"时期,在失去童年的早熟或心性停滞不进间的"心理窄门"期,此时得到师长的引导非常重要;
第二个"坎"则是二十四岁的心理危险期,初入社会的青年,社会的斑斓让其应接不暇的同时又容易陷入迷茫或极端,就像《本命年》里的24岁,打架、杀人都是单一干脆的拍砖、捅刀子,极具颠覆性和破坏性。要么就在社会和自我之间划下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尤其害怕长辈、领导、权威、强人,又找不到自我提升途径,"愤青"或"懦青"之间的天平则需要"优秀文化的引导";
第三、四个"坎"可以概括为中年危机,这是个快速成熟、功成名就的时期,有囿于昼夜、厨房的不甘与无奈,也存在自我膨胀至冒进、犯错、违法;或自觉"没出息"万念俱灰、或对他人的成功妒火中烧,懦弱、错乱、游移;
直至第五个"坎"的60岁,该是急流勇退的时候,很多人却栽在酒色财气上。在沉溺于怀旧、过去的同时,也有可能是愤世嫉俗、疑神疑鬼,再也看不惯新东西。
当一生中的这五个"坎"都经历过后,一般也会不再拧巴,心理会越来越平静。而这五个"坎"的顺利度过,除了自诊自治外,就是亲人的不离,朋友的不弃了。
十二年一轮回是成长,而非简单循环
"这似乎是一个轮回。"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悦说。轮回,往往与涅槃和重生相连,这些词语就像蛇蜕皮一样,包含磨砺和更新的意思。
"在现实而非宗教层面上,这种十二年的轮回,正好符合东方式的成长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轮回,而非'大江歌罢掉头东',它是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完成渐进与完整的成长。"卢悦说,与西方埃里克森等总结的单线式的"生命周期理论"不同,轮回的形态变化更深刻意义是成长,而非简单循环。
而在本命年里寻求"穿红避邪"帮助的人,"他们只是试图想要控制自己的人生。"就像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一个算命的撞上你,对你说你印堂发黑有大劫难。这时候,会有相当多的人停下来。"因为他们的安全感不够强大,无法接受不确定的现在和未来。"
另外,卢悦觉得,人们十二年一个坎,也有"算总账"的心理在其中:十二年的劫难在一年中集中爆发,以后就清闲、省事了。而每一个"坎"的到来,都提醒人们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人对神秘感和敬畏感的需要,在过去是一种渴望和更广大的存在进行融合的需要,在现在则是一种对自身能力边界的需要,整个人类需要知道,他们有做不到的事情。
■ 纵深 东方人认为劫难不能避免?
新京报:本命年,本应该是过本命年人的一个"节日",大众心理是如何实现从"节"到"劫"的转变的呢?
卢悦:蛇蜕皮时不痛苦吗?你出生时愉快吗?成长和危险经常会联系在一起。劫难在东方的语境里从来不是一个单面的词汇,就像是危机一样。东方人认为劫难是我们一生中始终要面对的。就像过年,年本来是怪物,除去了,就是欢欢喜喜地过春节。
新京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似乎不这样。人家感恩节主题就是感恩,圣诞节就是耶稣过生日,人家对自我的考量不放在节和劫上。
卢悦:西方文明没有整体、系统的意识,他们注重细节和局部。比如说之前说的埃里克森研究的生命周期,将人一生的每个时期都安排了各自任务:比如婴儿在0到18个月间要解决信任感的问题,而出生后18个月到三四岁时解决的是自主,四五岁解决的是主动意识......他们将人的一生看成一个个切片,而没有联系,也没有循环和轮回,将人的一生肢解了,一段段研究。
避邪是出于对安全感的需要
新京报:关于本命年的避邪心理也很有趣,很多人也许不信,但不能避免地从众,觉得如果有措施规避的话,为什么不按着做呢,否则真碰到灾难,后悔就来不及啦。
卢悦:所谓"凶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然而只要遇到不遂心的事,或者蹊跷的事,我们就相信是"本命"做祟。但人生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难和坎坷呢。人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相信命运的无常、不可捉摸。而对安全的需要,会驱使我们想出很多办法想要掌控这些不确定因素,至少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和安慰。而且人的记忆很有趣,有一次在一个忏悔的场合,于是我就很迎合地将不是自己的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当时还觉得说得非常准确。所以,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命运"不顺"的人对自己深深不满
新京报:什么人容易在本命年里确实过得不顺呢?
卢悦:一种是不够自信、易受心理暗示的人,他们对周围一切比较敏感,容易被外界的变化牵着鼻子走。会用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不自觉地去配合、调整那些负面信息。当"本命年非大福即大灾"的说法从各个渠道传来时,易受暗示的人们也许提早很久就开始有皮格马利翁效应了。
喜欢找借口的人也会将本命年当做借口,他们通常不愿意承担责任,怨天尤人,眼高手低,本命年是他们不顺的最好挡箭牌。这种来自命运的"不顺"会让他们多一些理直气壮的愤怒,但潜意识里,这些人对自己有深深的不满。
另外,消极、悲观的人往往在本命年里更消极、焦虑,这时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或敬而远之或直接发生冲突,这时,消极的人会更确认本命年不顺的说法。
■ 支招
心态积极不惧本命年
保持平常心:"境由心造"这境界太高,但"心想事成"总可以试试吧?你越担心的事儿,发生的几率会更大,还不如想些开心的,"十二年才一回啊!""我的本命年我做主"之类的积极暗示也许真的就好运降临。就算发生不好的事儿,那也是年年都可能遇到的,只是你觉得"本命年"这个年份很特殊罢了。
理性地看待发生的问题:好吧,问题已经发生了,你就不能这样看着"本命年"。保持正面心态最最重要,这次,别给自己找摆脱责任的借口。
把习俗当时尚:无论你穿红内裤还是垫红鞋垫,将它当做商业社会中的一起经过事先策划的商业噱头就好,可以顺其潮流"避邪",也是一种时尚的心态,较乐观积极。
采写/本报记者 潘波
■ 心理咨询室
早一天"断奶"比晚一天好
手机尾号6271:你好,我老婆整天为着我儿子不听话而烦恼,我儿子都已经有自己的儿子了,但干什么都不能坚持。现在我们都50岁了还挣钱给他花。有什么招治治他吗?
民政部干部管理学院心理咨询师李林子:本案例中,该家庭的权力结构为倒三角结构,即子女支配父母。正常的家庭结构一般表现为家庭权力集中在父母手中。倒三角的家庭权力结构容易造成子女的自私、任性等特点。在这种倒三角权力结构的影响下,问题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要解决问题,父母给儿子"断奶"势在必行。既然迟早要断奶,早一天比晚一天好。
从儿子的角度来说,需要外界给予一个改变的推动力,父母则是最直接的力量。
除了家庭成员外,还可引进社区、街道的资源对其儿子提供帮助。如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术培训等,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入手,帮助其重拾生活信心、承担应有责任、更好地适应社会。
■ 心灵鸡汤
爱到绝处便逢生
也许,我们的爱无可救药,是因为没有到山穷水尽时。只有输无可输时,我们才愿意放下,放下的不是感情,而是我们一次次扼杀感情的方法。重生,总是发生在涅槃之后。
本书针对当今人们最关注、最烦恼的爱情婚姻难题,如小三、出轨、夫妻冷战、婆媳矛盾等,给予了深度的剖析、有效的指导,语言生动、直指人心,极具说服力、可操作性。
本报记者 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