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塑化剂在大陆叫增塑剂 已潜入内地多年

塑化剂在大陆叫增塑剂 早已潜入许多人的身体

◎二三十年前,科研人员对北京的若干自来水厂、水库、河流、公园做过调查,发现水里普遍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土壤、空气里亦同样检出

◎出口欧美的玩具和儿童用品的化学安全指标一再提高,国内“正在跟踪研究”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称,“现在的PVC保鲜膜,蒸发残渣量的法定限值是150毫克/公斤,这个标准高得离谱”

中国台湾塑化剂风波给全世界上了堂化学课,一些生僻的专业名词,如邻苯二甲酸酯等开始广为人知。

在中国大陆,塑化剂名叫增塑剂,其实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身体。它可能附于蔬菜、水果、猪肉、自来水等从口而入,也可能藏于尘埃、注射液中令人防不胜防。幸而它不像三聚氰胺那样容易沉积,进入人体后一两天内大部分可自动排出,至今还未出现有人被它直接伤害的报告。不过,如果不控制有毒增塑剂与餐桌的距离,不用环保增塑剂取代有毒增塑剂,悲剧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增塑剂风波的主角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简称DEHP),几年前已被禁止用于中国出口欧盟的儿童玩具及用品中,内销的儿童玩具及用品则无此限制,而学界普遍认为,增塑剂对儿童的危害甚于成人。三聚氰胺奶业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密集出台,此次风波也许会令大陆重新审视目前的增塑剂政策,乃至更多。

为患几何

昱升香料公司老板赖俊杰被警方带走、增塑剂风波席卷台湾的第二天,5月24日,台湾迅速向大陆通报情况。国家质检总局随即做出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企业进行排查,重点检查其有无采购或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无使用台湾问题企业生产的起云剂。

增塑剂是一种塑料添加剂,世界常用塑料有五大类,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BS,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增塑剂专家蒋平平说,PVC生产必须用增塑剂,另外几类多数时候不需要。在中国,PVC的产量名列五大类塑料之首,去年约占总量的35%.国内所用增塑剂,8成以上是有害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其中DEHP约占8成,其次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味或气味很小。

排查近一月,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看,大陆的问题远没台湾严重,只查出东莞一家台资企业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生产食品添加剂,粤浙4家企业生产的香精、香油、绿茶末等8种产品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对多种食物抽检,产地以台湾为主,兼有本港、大陆,还包括日本、韩国等。大陆被检食品包括果汁、茶饮料、运动饮料、粉丝、果冻等,至今没有发现含增塑剂的。

有媒体一度报道称,辛拉面等4款方便面在港检出增塑剂,涉事的上海农心食品公司、日清公司均喊冤。事实证明,这则新闻是媒体自摆乌龙,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做了澄清。

有研究表明,增塑剂在大陆为患不深。今年3月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科研小组,对塑料包装饮料的增塑剂含量做过研究。他们买来49种饮料,包括茶饮料、果汁饮料、咖啡乳饮料。检测发现,所有饮料均含增塑剂,但含量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最高含量只有允许值的1/5.厉曙光认为,低含量说明饮料中的增塑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从塑料瓶迁移进来。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等人的研究结果却令人忧心。去年10月,他们从广州各大超市买回56袋方便面和25袋方便米粉,检测发现,半数以上方便面饼和8成以上调味料酱包中检出DEHP和DBP.假如污染来自塑料包装,DEHP和DBP的含量远在国家允许的迁移值之上,面饼中DBP超标5倍,调味料酱包中DBP和DEHP分别超标40倍和11倍。按照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EHP和DBP日耐受摄入量,一个成人一天连面带汤吃两包方便面,DEHP和DBP的摄入量即可能超标。

华南农大食品学院拥有省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柳春红的检测工作在这里完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权威性。不过,该项研究被众多媒体报道后,柳春红对原有观点略做修正。她说,这种方便面长期天天吃几包才可能影响健康,事实上一般人不会这么做。

< 1 2 3 > >|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